2017年12月,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我结束了10年检察岁月,有幸转隶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被分到监督检查部门至今。回眸三年多来的监督工作历程,一路走来,我想用三个词概括。
“云雾缭绕”
转隶之初,每当被问到“纪委不就是查案的吗”“执纪监督室是干什么的”“派驻纪检组与执纪监督室如何分工定位”等等,内心一片茫然,回答不出个一二。虽反复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但仍心中没底,感觉执纪监督室除了办理问题线索,开展机关统一安排的检查督导外,没有规范系统的抓手。对“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样监督”一头雾水,对监督工作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云开雾散”
在与室主任汇报工作、交流中,我了解到对如何履行好监督职责,不独是我这个纪检“新兵”的困惑,也是她作为一名在纪检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兵”以及分管领导一直思考想要破解的课题。2018年底,在市纪委监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下,分管领导带领6个执纪监督室负责人先后赴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随后,我所在的执纪监督室部分起草并牵头印发了《执纪监督工作办法(试行)》《派驻机构监督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4项监督制度,明确了执纪监督室和派驻机构监督工作指导思想、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监督对象和内容、监督方式等,并梳理出监督制度清单,以制度形式固化规范了行之有效的多种监督方式,有效破解了“不会监督”的问题。
随着派驻机构改革逐步到位,监督制度作用发挥逐步显现,特别是派驻纪检监察组“派”的权威、“驻”的优势真正彰显,派驻机构在此基础上也创出了经验,监督之路仿佛“云开雾散”般在探索中前行。如第七派驻纪检监察组针对驻郑办、驻京办距离远、监督难问题,开展“小巡察”式的驻点监督等,防范了廉政风险,取得了较好效果。
随着监督实践推进,虽然有了一定的制度遵循,但一些问题依然困惑着我们。监督检查室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办理问题线索,主动下沉一线开展监督的时间、精力及动力不够,日常监督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如何实现从“盯树木”到“护森林”?如何促使各种监督举措攥指成拳、形成合力?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贯通载体和抓手。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履行监督首责、将监督挺在前面、实现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探索突破。
“拨云见日”
为切实打通监督工作最后“一公里”,强化政治监督,压实“两个责任”,市纪委监委紧扣实际破题、立足长远答卷。在外出调研学习、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9年11月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漯河市政治生态评价办法(试行)》,并于当年推进。它以“政治忠诚度”“作风务实度”等7个度三级指标为笔触,通过“自我画像”“监督画像”,绘制领导班子“综合画像”,特别是由县区纪委书记、派驻纪检监察组长对“一把手”亲自画像,并直报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强化了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
通过两年来的运行实践,市纪委监委逐步确立了以政治生态评价为主线,项目化监督、以案促改、专项监督检查等为抓手的“1+X”的监督模式,较好地贯通融合了“四个监督”,倒逼监督检查室从繁重的问题线索办理中脱身,主动下沉一线,扎实履行监督责任。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监督关口前移推进治本,不断涵养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在市纪委监委向其反馈政治生态评价存在的问题时,多个单位负责人称,通过问题整改落实,有效解决了影响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遗留难题,扭转了风气,提升了士气,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氛围愈加浓厚。
作为起草“政治生态评价制度”的一员,我亲历它的孕育出世,见证它的茁壮生长及开花结果,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该做法为实现高质量监督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做实做细监督的“漯河模式”,写入了十届省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先后被《河南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被省内外多个地市学习借鉴。目前,我市的纪检监察监督工作踏上了阔步前行的快车道。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监督”看似平常,实则重要。它没有查办大案要案的惊天动地,多是“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式的纠错整改,是“春风化雨”般的提醒督促。只有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持之以恒努力去做,夯基垒台,久久为功,才能维护好政治生态这片“森林”。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为能有这样的事业平台而骄傲,也为能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自豪!(张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