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情形越来越多,但是调查研究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其中一些“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很值得商榷。
我们在基层经常所见,很多领导干部的调研程序一般都是:下发通知,××同志一行几人于××时间到××调研,调研内容××;然后被调研单位会根据领导所要调研内容撰写相应汇报材料,接着安排几个做得较好的地方供领导观看,被安排参观点也要做好相应准备;最后领导调研的时候会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汇报,到安排地点进行实际查看,少则半天,多则二三天。表面上看座谈会也召开了,也深入到一线了,实际上在这种调研中听到的都是基层想让你听到的,看到的也是基层想让你看到的做得好的地方。而这种不深入实际、浮在面上的匆匆忙忙式的调研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也很难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对策,反而让基层忙于应付上级各类调研浪费时间精力。据半月谈网报道,中部某县一个全省闻名的 “被调研明星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去调研,最多一天达五六拨,有些调研主题雷同、题目几乎一模一样。
诚然,现在各级各部门工作任务都比较重,领导需要决策的各项事务也比较多,但是不能因为时间紧就让调研效果打折扣,这样没有效果的调研反而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工作开展。一次深入的调研,应该是就自己所要调研的内容在调研前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调研中需要了解哪些方面、解决哪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做得好或是不好的地方,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接找当地群众问问情况、了解了解相关问题,找找解决对策,而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按照既定路线做研究。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沉下去调查研究,才能发现你所要调研内容最真实的面目,找到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这样的调研结果才最真实,才最能对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同时也能促使基层不管上级领导调研不调研都保持一个样,也使基层干部少一些疲于应付上级调研的负担。
现在导航这么发达,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随身携带介绍信和工作证,也不会被拒之门外。归根结底,调研是不是深入,能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关键还是看调研领导能不能放下“官架子”、想不想深入“最基层”,是不是做到“沉下去”,有没有从根本思想上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洛龙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