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② | 擦亮“金色名片” 激荡清风正气
来源: 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3-01-17 09:01 
  

 “省公安厅原二级警务专员王平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违规收受礼金,公款报销个人费用等问题”“开封市禹王台区人民检察院原党组书记、检察长唐勇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每逢节假日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已成为河南省纪委监委的固定动作。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022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守住节点寸步不让、串点成线,深化纠治“四风”顽瘴痼疾,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不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让清风正气在新征程上不断充盈。
  
  风腐一体纠治 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
  
  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同根同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向全党发出了“严”字当头把作风和纪律建设进行到底的动员令。
  
  落实省委“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省纪委监委扎实开展“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专项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治理、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专项治理等行动,紧盯“四风”新表现新动向,紧扣公款公权,突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由风及腐露头就打,风中有腐深挖彻查,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精准打击“四风”问题,必须练就“火眼金睛”。
  
  “你单位张某酒驾被交警查获,请倒查回溯。”济源示范区纪工委监察工委与公安机关建立数据联动共享机制,利用“清廉济源大数据监督平台”动态比对、研判分析,深挖彻查隐藏在“酒局”“饭局”背后的风腐问题。
  
  从开展专项检查、交叉互查,到发挥“信、访、网、电、微”检举举报平台作用,再到探索完善党风政风观测员制度……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布下“天罗地网”,坚决斩断由风及腐链条,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纠风治乱为民 以实的成效凝聚党心民心
  
  “以前老百姓总担心村干部谋私利,开始提级监督后,村里低保发放、光伏收益申领等都严格按‘四议两公开’进行,大家一目了然。”鹤壁市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康天平有感而发。
  
  人民群众反对和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查处问题1526起、处分1709人;
  
  聚焦基层基础,全面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对564个村(社区)开展集体“三资”提级监管;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集中整治健康养老服务、就业创业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查处问题6329个、处理7472人;
  
  聚焦社保基金管理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立案2301人、挽回损失5.97亿元;
  
  聚焦停车收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受理问题线索224件,推动整改、解决问题2317个……
  
  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作风建设置于“民之所盼”中去谋划、去推进,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正风肃纪成效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
  
  严管厚爱并重 以精准问责提振干部精气神
  
  正风肃纪是严肃严格的执纪执法工作,精准问责方能彰显公信力、威慑力。
  
  问责“不跑偏”。省纪委监委制定精准规范问责实施办法,开展全省问责案件抽查评估,坚决纠正不精准、不规范问责,着力防止问责泛化问题。
  
  问责“不脱靶”。对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生态环保督察移交问题、重特大安全事故等失职失责行为严肃问责,充分发挥问责戒尺作用。
  
  严管就是厚爱。精准问责、严肃问责的背后,是对干部的负责。
  
  既善于“刮骨疗毒”又助力“活血生肌”。在郑州,7种容错情形和5种不予容错情形为想干事的干部“兜底”;在漯河,干事创业风险事前报备制度给敢担当的干部吃下“定心丸”;在南阳,8个方面容错情形和6项认定标准提供“试错空间”……
  
  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具体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核查错告诬告问题951件,为921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营造出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大气候”“好环境”。
  
  省纪委监委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党性觉悟,涵养浩然正气,以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持续向善、向上、向好。
  
  “要不断创新‘树新风’的有效载体,让伟大建党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切实转化为党员干部强大实干动力。”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陈小平 王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