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故事 | 晨曦牧牛
2020-09-18 11:30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清晨,阳光透过晨气,倾洒在范县辛庄镇冯堤口村南头绿油油的青草地上,草尖上闪着晶莹的露珠。沐浴在阳光下,脱贫户冯文献哼着小曲,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着青草,旁边的几头牛慢悠悠地吃着青草,好一幅恬静优美、生机勃勃的牧牛景象。

忽然,一声亲切的问候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冯大哥,你可真是个勤快人,一大早就给牛割草,难怪你家的牛长得又肥又壮。”此刻,冯文献家的帮扶责任人——县纪委监委干部监督室主任王献文,正沿着田间小路,快步走向正在割草的冯文献。

看到王献文,冯文献忙停下手中的活,面带微笑地说:“王主任,你每周都来我家讲政策、谋致富,还帮我干农活,就为了你这份情,我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牛养得肥肥壮壮的,卖个好价钱。”

看着冯文献满脸笑容、干劲十足,王献文心中感到十分欣慰。晨曦下,两人一人割草、一人捆草,共同畅想往后的幸福生活,不时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谁能想到这幸福生活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让人泪目的辛酸往事。几年前,冯文献家是村里响当当的贫困户,父母偏瘫在床需要照料,两个上小学的女儿需要陪伴,妻子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现实的家庭情况让他无法外出打工,家里一度负债累累,别说脱贫致富,就连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都很困难。

2016年,精准扶贫的阳光洒到了毗邻黄河北岸的冯堤口村,这也成了冯文献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分水岭。经过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审核审批等程序后,冯文献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纪委监委干部监督室主任王献文被指派为他家的帮扶责任人,为冯文献送来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低保金、养老金、教育补助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让冯文献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并不能让冯家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在全面了解冯文献的家庭状况后,王献文得知冯文献有喂猪养牛的经验,便给其讲解国家到户增收补贴政策,鼓励他发展养牛产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拼出更有盼头的“牛”日子。

2017年,在王献文的鼓励和帮助下,冯文献购买了两头母牛,并于当年领到国家到户增收补贴资金15000元。冯文献精心照料,两头母牛长得膘肥体壮,一年内生下了两头小牛,这让冯文献的心头燃起了希望之火。

尝到国家扶持政策的甜头后,2019年初,冯文献根据王献文的建议,向银行申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购买了4头母牛,还特意建了个专业牛棚,将养殖规模扩大了一倍,一家人的脱贫之路,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冯文献每天6点钟就起床到村头放牛,还要割回大量的青草,一部分给牛做鲜草吃,一部分待晾干后贮存起来作为冬季备料。冯文献说,每天早出晚归放牛割草很苦很累,但这些天然的青草料每年可以节省一半的饲养成本。

割草、放料、饮水、防疫……冯文献和妻子把这些母牛当成宝贝,每天起早贪黑、精心照料,有时晚上还要起床到牛圈里察看牛的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冯文献家的牛最多的时候发展到12头,不但靠养牛还清了贷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还翻新了房子,购买了新的家具和家电,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养牛专业户。

“母牛大概8个月就可以出栏,一头牛大概能净赚8000块钱。现在家里养着12头牛,8头大的、4个牛犊,一年下来可以净赚3万多块钱。”看着越来越有盼头的日子,冯文献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笑意荡漾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哞哞……”晨光下,冯文献赶着几头牛,王献文拉着满满的一车青草,共同走向回家的“小康路”。(黄守胜 张瑞方)

责任编辑: 马冲
随手拍来监督
  • 版权所有:中共濮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濮阳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濮阳市振兴路与龙泽大街交叉口西北角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